健康專家提醒,雖然猝死的過程很快、有讓人猝不及防的感覺,但是有些心臟性猝死者在事發(fā)前會有一些“先兆”,出現這些先兆就要及早就醫(yī)。
忽視身體不適
導致猝死發(fā)生
“如果對于一些身體不適等‘先兆’及時引起注意,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了”,幾天前的一次出診經歷讓急救中心急救醫(yī)生終生難忘,“這位老人已經年過七旬,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病史,前些天由于勞累而感覺心悸,但并沒有在意,總覺得休息休息就會恢復,盡管家人進行勸說也沒有去醫(yī)院進行診治”。
但是,沒過幾天,老人突然感覺胸悶得喘不過氣來,實在撐不過去了,才在家人的陪伴下準備就醫(yī),可此時患者已經不能行走了……這樣的事情并非個例,一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因為天氣明顯變化、身體勞累等原因出現了心悸胸痛、極度疲乏感等身體不適的癥狀,可能有就要發(fā)生猝死的危險。但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病情進一步惡化,最終發(fā)生心臟性猝死。
心臟性猝死有哪些“先兆”
心臟性猝死的臨床經過大致分為: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與生物學死亡等時期,不同病人各期有明顯差異。但有些心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數天或數月,可出現胸痛、氣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異性癥狀,對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專家同時提醒,這些前驅癥狀并非心臟性猝死所特有,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癥狀相混淆,因此患者應及時尋求專業(yè)人員的幫助。
在重視這些癥狀的同時,我們更要注意去除誘因,預防心臟性猝死,誘發(fā)因素在心臟驟停發(fā)生中占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心臟性猝死的危險性隨這些高危因素的增加而增高,因此在預防中應特別注意要去除誘因。
常見的誘因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度勞累、嚴重的睡眠不足、酗酒、過度吸煙、過度飽食、環(huán)境溫度劇烈變化等。以上誘因是導致猝死的危險因素,而冠心病患者等是猝死的高發(fā)人群,冬季尤應警惕心臟性猝死。
堅持適量運動
加固身體防線
專家提醒,堅持每天適量運動能提高心肌收縮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力,是預防猝死的有效措施之一,但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適量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有心臟病者不可劇烈運動,年輕人也應當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適度選擇運動項目。
有關專家表示,除了堅持適量運動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fā)生:
定期體檢。如果有心腦血管、腫瘤等慢性疾病的家族遺傳史,除常規(guī)體檢外,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體檢項目。通過體檢,及時發(fā)現高血壓、冠心病等健康問題,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避免長時間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盡可能保持心情愉快。當個人承受的壓力太大時,多與人交流溝通,發(fā)現自己可能出現不良情緒時及時調整;
戒煙、避免酗酒;
保證睡眠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及睡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