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轉移瘤是顱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約有10%的腫瘤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階段出現(xiàn)顱內轉移。腦轉移瘤的常見來源有肺、乳腺、腎、腎上腺、消化道、皮膚、卵巢等。實體腫瘤中,乳腺癌腦轉移的發(fā)生率僅次于肺癌,列第二位。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乳腺癌腦轉移的發(fā)生率為16%,而尸檢報告則提示實際發(fā)生腦轉移的乳腺癌患者可能高達30%。近年來,由于腫瘤影像技術以及系統(tǒng)治療水平的提高,乳腺癌腦轉移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乳腺癌腦轉移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全腦放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化療與靶向治療等。其中放療與手術是乳腺癌腦轉移治療的基石,特別是對于臨床癥狀嚴重的患者。然而,這種治療模式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腫瘤大小、數(shù)量、性質以及不可耐受的副反應等。因此,化療與靶向治療作為一種廣泛的、相對低毒性的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大多數(shù)化療與靶向治療藥物不能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對于乳腺癌腦轉移的治療效果不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驗證實腦轉移是一種牽涉轉移腫瘤細胞與腦內微環(huán)境的復雜系統(tǒng),多種因素而不僅僅是血腦屏障影響化療與靶向治療的效果。隨著人們對于腦轉移生物學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新型藥物以及治療方法也不斷出現(xiàn),使得腫瘤腦轉移的治療方法更加多元化。
本文闡述并評價近年來臨床常用的化療與靶向藥物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的效果與臨床獲益情況。
化學治療
1.1替莫唑胺
在兩項II期臨床研究替莫唑胺單藥治療腫瘤腦轉移療效的試驗中,小樣本亞組(10例和4例)分析顯示替莫唑單藥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的客觀緩解率為0%,中位總生存時間為4.5-6.6個月。在加拿大國家癌癥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ofCanada-ClinicalTrialsGroup,NCIC-CTG)開展的一項替莫唑胺單藥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的II期臨床研究中,19名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接受替莫唑胺單藥治療(150mg/m2,1-7、15-21天給藥,周期28天),客觀緩解率為0%。上述結果提示,單藥替莫唑胺治療乳腺癌腦轉移效果不佳。
對于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療治療乳腺癌腦轉移,小樣本單臂臨床試驗證實替莫唑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腦轉移患者的客觀緩解率為48%,總生存時間為8.8個月。但在2012年的圣安東尼奧大會,Kirova等人報道的一個大樣本、隨機、II期臨床試驗中,100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替莫唑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對比單獨全腦放療,客觀緩解率為35%對比3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也因此終止,并沒有得到總生存時間數(shù)據(jù)。上述結果提示,對于腦轉移患者,替莫唑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可能提高全腦放療的療效;但對于乳腺癌腦轉移亞組,替莫唑胺并不能增加客觀緩解率甚至生存獲益。
1.2托泊替康
小樣本I期臨床試驗證實托泊替康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的客觀緩解率為50%,中位總生存時間為5個月(38)。2007年,Hedde等人開展的一項II期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結論,入組75個腦轉移患者(其中8個為乳腺癌腦轉移),給予托泊替康聯(lián)合全腦放療,客觀緩解率為50%,中位總生存時間為4.3個月。雖然托泊替康聯(lián)合全腦放療在客觀緩解率和中位總生存時間上得到一定的獲益,但由于缺乏頭對頭的對比試驗,尚不能得到托泊替康本身對乳腺癌腦轉移治療有效的結論,進一步證明需要更大樣本的頭對頭臨床試驗。
1.3埃博霉素衍生物
2008的ASCO會議上,Murphy等人報道一種埃博霉素衍生物patupilone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的II期臨床試驗,入組45例既往全腦放療后復發(fā)或進展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給予單藥patupilone治療(10mg/m2,3周給藥方案),研究結果顯示,31例可分析患者中,6例(19%)療效PR,9例(29%)療效SD,16例(52%)療效PD,客觀緩解率為19%。2012年的圣安東尼奧大會上,F(xiàn)reedman等人報道了另外一種埃博霉素衍生物sagopilone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的II期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入組15例既往至少一種針對腦轉移治療(手術,全腦放療等)后進展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給予單藥sagopilone治療(16-22mg/m2,21天給藥方案),客觀緩解率為13.3%,中位總生存時間為5.3個月。綜上所述,埃博霉素衍生物單藥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特別是手術、全腦放療失敗后的乳腺癌腦轉移有一定臨床獲益,進一步證實需要更大樣本的臨床數(shù)據(jù)支持。
1.4卡培他濱
2007年,Ekenel等報道一個小樣本回顧性調查,結果顯示7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應用卡培他濱單藥治療,3例(43%)療效CR,4例(57%)療效SD,客觀緩解率為43%,中位總生存期為13個月。同年的ASCO大會,KurtM等報道的另一個回顧性調查顯示,單藥卡培他濱治療20例既往全腦放療后復發(fā)或進展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客觀緩解率為45%,mPFS為7.3個月。上述試驗結果顯示,單藥卡培他濱治療乳腺癌腦轉移可能有一定療效,但僅限于小樣本回顧性調查,進一步證實需要更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
對于聯(lián)合用藥,卡培他濱聯(lián)合拉帕替尼一線治療HER-2陽性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取得較大的成功,客觀緩解率達65.9%,mOS達21.2個月,詳細的內容會在下一部分闡述,此處不再贅述。
靶向治療
2.1拉帕替尼
2008年,LinNU等人首次報道拉帕替尼單藥治療乳腺癌腦轉移方面的數(shù)據(jù),在這項單臂的II期臨床試驗中,39例HER-2陽性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經(jīng)過單藥拉帕替尼治療后,ORR僅為2.6%,mPFS為3個月。2009年,LinNU等人再次報道了一項更大樣本II期臨床試驗,入組242例既往全腦放療后復發(fā)或進展的HER-2陽性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給予單藥卡培他濱治療,ORR為6%,mPFS為2.4個月,mOS為6.4個月。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中,給予50例患者拉帕替尼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亞組分析顯示ORR和mPFS有顯著提高,分別為20%和3.6個月。這一結果提示拉帕替尼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乳腺癌腦轉移可能優(yōu)于單藥治療。
2012年,法國里昂萊昂·貝拉爾(LéonBérard)癌癥治療中心的ThomasBachelot博士以及他的同事們在LANDSCAPE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將近2/3的未經(jīng)過任何治療的、HER-2陽性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在接受拉帕替尼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后腫瘤體積至少縮小一半。這項單臂、多中心II期臨床試驗,入組44例既往未經(jīng)任何治療的、HER-2陽性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給予拉帕替尼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ORR為65.9%,mPFS為5.5個月,mOS為17個月。這項研究發(fā)表在2013年的LancetOncol雜志,使得拉帕替尼聯(lián)合卡培他濱取代全腦放療作為一線治療HER-2陽性的乳腺癌腦轉移成為可能,但這仍需要更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
2.2曲妥珠單抗
有一些試驗證明曲妥珠單抗對于乳腺癌腦轉移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絕大多數(shù)的試驗是回顧性的。registHER試驗的回顧性分析顯示,258例HER-2陽性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接受曲妥珠單抗對比未用曲妥珠單抗,mOS分別為17.5個月對比3.8個月。此外,亞組分析顯示,接受曲妥珠單抗對比未用曲妥珠單抗,死于顱外疾病進展的比例分別為20%對比73.3%。上述結果顯示,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應用曲妥珠單抗治療,有一定的臨床獲益,且生存獲益主要體現(xiàn)在顱外轉移灶的控制。然而,由于缺乏前瞻性試驗的數(shù)據(jù)支持,我們尚不能確定曲妥珠單抗對于乳腺癌腦轉移患者顱內疾病控制的療效。
隨著診斷與治療技術的進展,乳腺癌腦轉移的發(fā)病率正逐年攀升。雖然發(fā)病率仍低于肺癌,但是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早在1995年,乳腺癌腦轉移發(fā)病率的增長率就超過肺癌,成為腦轉移發(fā)病率的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
傳統(tǒng)治療乳腺癌腦轉移的手術與放射療法存在極大的限制與安全隱患,而化療與靶向治療作為一種廣泛的、相對低毒性的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近年來,大量相關的臨床試驗應運而生。這些臨床試驗證實,血腦屏障通透性較好的藥物如替莫唑胺、托泊替康并沒有臨床獲益,相反,卡培他濱等藥物卻在回顧性試驗中取得一定的臨床獲益,而埃博霉素衍生物作為一種新藥則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支持。作為靶向藥物,拉帕替尼單藥對于乳腺癌腦轉移的治療可能效果尚不明顯,而拉帕替尼聯(lián)合卡培他濱(LANDSCAPE試驗)卻取得巨大成功,而LANDSCAPE試驗的結果也提示我們,對于顱外疾病嚴重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放療并不是唯一選擇。
既往這些臨床試驗的結果提示我們乳腺癌腦轉移是一種牽涉轉移腫瘤細胞與腦內微環(huán)境的復雜系統(tǒng),多種因素而不僅僅是血腦屏障影響化療與靶向治療的效果。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進一步探索腦轉移的生物學領域,近年來,大量的臨床前實驗證明,固有基質細胞(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腫瘤血管形成、腫瘤細胞表型與乳腺癌腦轉移的形成與進展關系密切,而血腦屏障也從原來的機械屏障擴展到生物-機械屏障概念。然而,這一部分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基礎及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