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療效,針刺灸法各有所長,灸法有自己的適應范圍;另一方面,灸法還可補針藥之不足,凡針藥無效時,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保健灸法,古稱“逆灸”,就是無病而灸,在人身體上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調(diào)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補益臟腑從而防病祛邪、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方法,稱為保健灸法。如宋代竇材《扁鵲心書》說:“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保健灸法三種
灸法一
取穴曲鬢。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fā)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方法灸五七壯。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適用于厥逆頭痛,見頭痛連齒、時發(fā)時止、連年不愈。
灸法二
方法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可至百壯,以效為度。
適用于腹中有積,大便閉結,心腹諸痛,或腸鳴泄瀉。
灸法三
取穴百會(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肩髃(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jié)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曲池(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側(cè)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風市(在大腿外側(cè)正中,當腘橫紋水平線上7寸)、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絕骨(在足外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前緣)。
方法灸此七穴。
可預防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