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性,65歲,右利手,小學文化,因“突發(fā)言語不能伴左下肢體無力1天”入院治療。
查體:運動性失語,左下肢肌力4級,余基本無殊。頭顱MRI平掃提示右側額葉單發(fā)梗死病灶,按缺血性腦卒中規(guī)范治療,并輔以簡單言語訓練,3天后言語障礙完全恢復。
此病例中的王某在右側大腦半球的右利手出現(xiàn)失語,語言中樞定位在右側大腦半球,即交叉性失語,是少見的一種類型失語。
1865年Broca宣稱“我們用左腦說話”,首先科學地論證了左大腦半球為語言優(yōu)勢側。一些復雜的高級功能如說話、書寫、計算、閱讀及左右辨認等都由左側半球主管,據此認為大腦優(yōu)勢半球在左側。
神經心理學檢查也發(fā)現(xiàn),兩個半球在功能上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這種兩半球的機能差異或不對稱,被稱為大腦半球機能不對稱性,向“一側化”發(fā)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左側大腦半球并非絕對的優(yōu)勢半球,右側大腦半球具有一定語言功能,從而提出了“交叉性失語”這一概念。
交叉性失語的神經生理學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有些學者提出以下假設:
?、儆野肭蛐碌牟≡钍棺蟀肭蛱幱陟o止或未被發(fā)現(xiàn)的病灶,在某種程度上出現(xiàn)癥狀;
?、陔p側半球均具有語言功能;
?、劾值耐瑐劝肭蚩刂?;
④語言功能側化停止于某一發(fā)展階段。
世界上有90%以上的人是用右手來執(zhí)行有高度技巧性的勞動,被稱之為右利手。中國健康成人及兒童中,右利手占91.51%,但左利手者出現(xiàn)失語癥的患者約2/3其損傷部位仍在左側大腦半球,僅有1/3的損傷部位在右側大腦半球,故不論左右利手者大部分人的語言中樞均在左側大腦半球。
Brammel于1889年首次報道了1例交叉性失語病例后,交叉性失語的病例陸續(xù)見于國內外文獻。研究表明,交叉性失語發(fā)生率很低,國內學者提出中國漢人交叉性失語發(fā)生率為2.16%,而西方文獻報道僅為1%~2.21%。
非流利型失語及流利型失語中的命名性失語者的口語理解、閱讀理解相對好或有輕度缺陷,而流利型失語中的Wernicke失語、經皮質感覺性失語者的閱讀理解、口語理解均有嚴重障礙。
從失語類型診斷來看,右側大腦半球的失語與左側大腦半球失語類型的臨床特點相似,因此推測交叉性失語的語言中樞在右側大腦半球,其可能與大腦半球語言優(yōu)勢側部位的逆轉,半球特殊性的逆轉和遺傳性有關。
在失語恢復過程中,本病例言語恢復在1周內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交叉性失語的恢復過程較快。
相關研究顯示,與左側半球病變引起的失語相比,交叉性失語一般程度較輕,恢復也較快,多能在2~3周內基本恢復。恢復快的原因,目前主要有3種解釋:
①言語功能轉移到左側半球;
②受損組織的恢復;
?、酃δ苤亟M。
目前國內有學者對交叉性失語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認為介入語言康復訓練的時間越早越好,訓練顯效時間為2周左右,康復訓練效果與其訓練前病程相關,>1年者訓練效果較差。
但是,失語的恢復是多因素的,與受教育程度、失語類型、治療時間窗及系統(tǒng)康復等有關,因此治療時臨床醫(yī)生應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