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心得”真的有點困難,心里有所抗拒,每天想著卻不提筆,昨晚夢到配圖了,再不寫今晚該夢到姚老師了!相比我更愿選擇聽課,這似乎簡單得多,張老師的課講地貼心,能讓我眼到、耳到,養(yǎng)我心境!
育兒十四年遇到困難重重、荊棘無數(shù)深感養(yǎng)兒不易,父母不易。
我的孩子被醫(yī)生定性為低智兒也被稱為“城市灰色帶”令人愉快的卻是孩子一生下來就自帶陽光,他天性善良,喜樂,常以微笑示人,記憶中他的哭聲少之又少。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步入青春期,一個“小憤青”出現(xiàn)了,原來乖巧、有理、聽話的男孩子變了個樣。叛逆的樣子逐漸顯現(xiàn),會倔強、會頂嘴、也沒有以前懂理,有時還跩跩的樣子。偶爾還會對著我大呼小叫,那種神情那種語氣看的我心里真是百爪撓心—這不就是發(fā)脾氣時的我嗎?
我常自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身上有著與生俱來的貪、嗔、癡、慢、疑,有時這些念頭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不發(fā)泄過癮盒蓋怎么都關(guān)不上......教育往往變成嘮叨再轉(zhuǎn)變成歇斯底里的指責,孩子卻是從委屈無助變厭煩然后變憎恨。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把孩子的品行問題歸咎于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我從自己及他人的經(jīng)歷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yīng)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毛病來自孩子自己,我們也有責任通過改變自己來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會對著我大呼小叫,那種神情那種語氣看的我心里真是百爪撓心—這不就是發(fā)脾氣時的我嗎?
如李天一,他本含著“金湯匙”出身他擁有多少孩子一生都無法企及的生活。不管從精神世界還是物質(zhì)生活都如此富足。然而,卻因為父母的一味驕縱他本該尊敬的人無需尊敬,當所有問題不是問題,所有困難不是困難,要風得雨時他便沒了恭敬心,內(nèi)心的乖張跋扈,身上的戾氣都暴露了出來。
當整個社會出現(xiàn)拜金,攀比,拼爹,出國,追星等種種讓人值得深思的怪狀時,作為家長的我們該警醒該自省。
“教孩子真累,現(xiàn)在的孩子真難教”這是一句我們常聽的話。累嗎?真累其實也不是很累,放低自己的高度與孩子溝通與孩子互動,放下手機離開電視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出游。想想我們自己的童年,想想我們也曾懵懂無知!“沒有痛苦如何感受快樂,沒有磨難怎會珍惜幸福”所以讓我們自我救贖,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