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么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欲念的孔穴,閉起欲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欲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nèi)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zāi)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偈迹罕臼?,此處指“道”。②母:根源,此處指“道”。③子:派生物,指由“母”所產(chǎn)生的萬物。④塞其兌,閉其門:兌,指口,引伸為孔穴;門,指門徑。此句意為:塞住嗜欲的孔穴,閉上欲念的門徑。⑥開其兌,濟其事:打開嗜欲的孔穴,增加紛雜的事件。⑦見小曰明:小,細微。能察見細微,才叫做“明”⑧強:強健,自強不息。⑨用其光,復歸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內(nèi)透亮。發(fā)光體本身為“明”,照向外物為光。⑩無遺身殃:不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災(zāi)禍。⑾襲常:襲承常道。
本章是繼四十七章后再次論述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老子認為,天下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發(fā)展有一個總的根源,人應(yīng)該從萬物中去追索這個總根源,把握原則。人們認識天下萬物但不能離開總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則將會離失自我。在認識活動中,要除去私欲與妄見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及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