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是人們膳食生活中維生素A、維生素C和其它營養(yǎng)成分的主要來源。水果中所含的果膠具有膳食纖維的作用,水果對于維持酸堿平衡、電解質平衡不可缺少的。但是,吃水果也是有學問和功效。
1.飯前1小時和飯后2小時最宜吃水果
水果中許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飯前吃有利于身體必需營養(yǎng)素的吸收。先吃水果可縮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時間,降低其氧化、腐敗程度,減少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
但有些水果是不宜在飯前吃的,如:西紅柿、橘子、柿子、山楂和香蕉,因為:
西紅柿中含果膠、杭膠酚、可容性收斂劑等,如果空腹吃,就會與胃酸相結合使胃內壓力升高引起脹痛,還易形成胃結石;
橘子中含大量糖分和有機酸,空腹食之則易產生胃脹、呃酸;柿子所含鞣質與胃酸凝結則形成“柿石”,同時患有膽結石、腎結石的病人吃柿子也要慎重,以免導致病情惡化;
山楂含有大量的山楂酸、味酸,空腹食用會使胃酸猛增,對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易胃脹、吐酸水;
香蕉中的鉀、鎂含量較高,空腹吃香蕉會使人體中的鎂驟然升高而破壞人體血液中的鎂鈣平衡,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身體健康。
2.飯后不宜馬上吃水果
人們一般習慣在飯后食用一些水果,這樣做是不科學的。
?。?)人吃飽飯后,飯菜食物進入胃內需要經(jīng)過1-2小時的消化過程,才能緩慢從胃中排出。飯后飽食之后馬上吃水果,就會被食物陰滯在胃內,在胃內如果停留時間過長,所含果糖不能及時進入腸道,以致在胃中發(fā)酵,產生有機酸,就會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癥狀,天長日久,將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如果正餐吃的是一些富含鈣質的魚蝦,飯后吃水果,尤其是含鞣酸較多的柿子、石榴、山楂、葡萄、黑棗等水果,魚蝦中的鈣質就會與水果中的鞣酸結合生成一種堅硬的物質--鞣酸鈣。這不僅降低魚蝦的營養(yǎng)價值,而且還影響胃腸的消化能力,甚至會發(fā)生腹脹、腹瀉、腹痛、惡心、便秘等不適感覺。魚蝦和水果最好分開食用,至少應在吃過魚蝦2小時后再吃水果。
3.“金銀銅”之說
有人認為,早上吃水果營養(yǎng)價值最高,早上吃水果是“金”;下午吃水果為“銀”;晚上吃水果營養(yǎng)價值最低,是“銅”。
其中的道理是,人在早起時供應大腦的肝糖耗盡,這時吃水果可以盡快補充糖份。而且,早上吃水果,各種維生素和養(yǎng)分易被吸收。但是從消化方面來看,有胃病的人不宜早上空腹吃水果。
專家指出,選擇吃水果的時間要有講究,并不是說早上吃就特別好,晚上吃就特別不好。在餐前食用有利于刺激食欲,在餐后食用有利于事物的消化和吸收。水果本身內含酵素,如想讓酵素在身體中產生不同的作用,最好考慮食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