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不想什么,什么偏來。
比如,我不想變窮,但是現實生活是我越來越窮?;蛘呤俏也幌胗龅皆?,但是生活當中總是會遇到渣男。
我們經常會這樣解釋,這是因為你對那份東西有恐懼,所以你內在的恐懼就會吸引外在的事件發(fā)生。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生活中的痛苦,是我們一手制造的。
讓你痛苦的,正是你所逃避的
我的一位美國老師在上課時,跟我們講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一位女性找到他做咨詢,這位女性在七八歲的時候,由于腎部受傷進醫(yī)院急救,在氧氣艙里待了很長時間,最終身體痊愈,康復出院。
但不幸的是,對于年幼的她來說,總覺得在氧氣艙恢復的那段時間里,有一位醫(yī)生對她做了不好的事情。但她又說不清那是什么事。
這之后,她就一直對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有莫名的恐懼。在之后的成長過程當中,她總會輕易就和一個男生戀愛,輕易和對方發(fā)生關系。
大學畢業(yè)后,她去醫(yī)院謀得了一份放射科的工作,在22歲的黃金年齡,她遇到了科室的一位醫(yī)生。急匆匆就結了婚。
但好景不長,結婚半年后,她的先生要求和她在性生活中加入一些性游戲。但那些性游戲對她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因為她需要戴著厚重的手銬腳鏈,忍受她先生對她的各種折磨。
后來,她受了傷,去了另外一家醫(yī)院就診,結果悲劇再次發(fā)生了。她在住院期間手腳都不能動、意識比較模糊的情況下,被一位年長的醫(yī)生性侵,這時她才突然回憶起,當時七八歲時發(fā)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當年的情境,原樣重現了。
這位女士對自己的命運非常疑惑,所以來尋求了心理治療。在與老師探討的過程中,她發(fā)現自己的命運總是在某個創(chuàng)傷點上不斷重復。
小的時候經歷過性侵,二十幾歲時,主動開展一些開放性的性關系,之后匆忙找了一個醫(yī)生作為自己的伴侶,可沒想到先生在性的選擇方式上,又給她帶來創(chuàng)傷。直到再一次重遇了性侵事件。
如果我們把它解釋為命運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個女性非常不幸,她不斷地在“性”這個問題上經歷創(chuàng)傷,我們會感覺,老天實在對她太不公平了。
但在潛意識的運作方面,其實,除了她幼年時所經歷的性侵,之后她所選擇的一切,都是她主動邀請的。
命運的強迫性重復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理情結。
當生命中發(fā)生了一些創(chuàng)傷性事件時,我們會本能地創(chuàng)造一些事件去重新經歷那個創(chuàng)傷,好讓自己可以重新掌控或者修復那個創(chuàng)傷。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樣的情景,叫做強迫性重復。
在經歷強迫性重復的時候,那些讓人煩惱和痛苦的情景,當事人是沒有辦法認識到自己參與促成了這類事件的。
比如,這位當事人是非??謶轴t(yī)生的,在她七八歲出院以后,已經害怕了。但與此同時,她內在有一個信念,就是有權威感的男性會控制我,利用我和剝奪我的價值。
于是帶著這樣的信念,她選擇了醫(yī)院的工作,又嫁了一位醫(yī)生(有權威身份在),以讓自己避免傷害。
這些都是她潛意識里面想修復創(chuàng)傷的一種表現:“我需要創(chuàng)造一些情境,讓我重新經歷創(chuàng)傷的事件,好讓我有機會,做出和當年不一樣的反應,從而修復那個創(chuàng)傷。”
這樣的心理情結在生活中經常出現:
有出軌的父母,長大后也容易有出軌的伴侶;
原生家庭里有暴力現象,長大后自己的新家庭里也會有暴力的現象;
曾經被父母忽視,后來找的伴侶也忽視自己和孩子。
即使沒有這樣顯而易現的事,如果你靜下心來觀察自己,你會發(fā)現,自己種種小的創(chuàng)傷也會反復重演,比如你小的時候經歷過被孤立的事件,長大后會不自覺又陷入當年的情境。
既然我們主動創(chuàng)造情境去修復創(chuàng)傷,為什么沒有能力去克服創(chuàng)傷的重現?
在心理學上來說,經歷了創(chuàng)傷的個體,人格發(fā)展在某一個時刻就停了下來,自己沒有能力吸收新的元素以擴展自己的人格去應付當前的情境。
而每一次再次經歷類似事件,會讓當事人感覺我有機會重來一遍。潛意識里覺得“我可以”,但意識里又沒有新的方法應對,就造成了一再重復的宿命。
我們潛意識中,都有一種想要回到事情最初的狀態(tài)中的渴望,希望能夠變被動為主動,掌控那些在我們年幼時無法控制的東西,改變最后的結果。關鍵是我們要具備打破創(chuàng)傷的能力。
如何看見痛苦的成因,打破輪回的宿命?
當我意識到我生活中的痛苦一再重復時,作為人的本能是想修復,只是我們需要學習更科學的方法去應對重復發(fā)生的情境。
1.有一份穩(wěn)定安全的情感支持
要想修復過去的創(chuàng)傷,必須有安全緊密的情感聯結。
如果生命中有人提供情感滋養(yǎng),能給到有創(chuàng)傷的人必要的安全感,才有助于他在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里,敞開自己,實現進一步改變的可能。
2.看見和表達最初的創(chuàng)傷
我們潛意識里對于最初痛苦感受的否認和回避,帶來了無意識的行為上的重復。這些行為不會消失,直到我們用語言的方式承認它們的存在。
描述創(chuàng)傷是一個細致的活動,我們把創(chuàng)傷定位到了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就是當年的某時某刻,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件事是如何一步步發(fā)生的。
當我們把最初的創(chuàng)傷單獨拿出來重講一次的時候,一個人就開始將無意識的部分意識化,也就是抓住那些一直逃避的東西,讓它曝光。
講給誰聽呢?就是那個給你提供穩(wěn)定情感支持的人,可能是你的愛人,也可能是你的心理咨詢師,至少是一個可以接納你創(chuàng)傷經歷的人。
3.對當前處境建立新的認識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可以學習健康的自我保護方式。
當創(chuàng)傷被看見以后,我們就已經有意識不再次卷入類似情境,不再投入到那些明知道有傷害的關系和行為里。
也許年幼時,我們無力抵抗不幸事件的發(fā)生。但作為成人,我們命運中存在著我們自己的選擇以及由選擇帶來的結果,我們要學會自我負責。
“那些忘記過去的人,一定會重蹈覆轍。”這句話不僅僅是指我們要吸收人生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我們對痛苦的成因不能再逃避下去了。
也許當局者的你,就像困在籠子里的小倉鼠,以為自己的命運就是如此了。
但其實,只要我們敢于面對那些痛苦、卻被壓抑的事件,我們就有機會書寫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當一個家庭有了孩子時,更多的時間便是考慮整個家庭的活動,或者為了孩子考慮,從而犧牲夫妻之間婚姻的經營。在孩子出現了各種問題的家庭里,很多夫妻說孩子的事情頭頭是道,但是咨詢師給他們5分鐘時間說說他們之間的事,往往他們就談不下去。
而孩子也是很有趣的,如果父母之間的婚姻長期是爭吵不斷的,媽媽的眼淚會變成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可能會過于擔心媽媽,而被無意識地拉回家中扮演看護人的角色,而非自在地讀書學習,與同伴交流。
媽媽的不高興會牽扯孩子的情緒,會讓TA潛意識覺得自己的獨立是對母親的背叛。一個去了加拿大留學的孩子半年后就回到家里來,說是十分放心不下媽媽。母親一個人在家里太孤單,不開心。沒有她在,父親和母親兩個人沒話講。而孩子要在家里呆著,充當父母之間的情緒調節(jié)劑。
所以,夫妻關系良好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放心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