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只能用來約束自己,而不是打擾別人的生活。
窮鬼:反正自己沒錢,他們說,你們有錢人,怎么不把錢捐點出來做慈善。
吃瓜群眾:反正音響沒安在自己家門口,他們說,人家大媽跳廣場舞怎么了,老年人難得有點娛樂活動嘛。
旁觀者:反正熊孩子刮壞的不是自己的車,他們說,小孩子不懂事,你一個成年人計較些什么。
道德行為本應該是讓每個人從心底發(fā)出,覺得幫助他人能感到一種愉悅,但若是成了利劍,握在手中,砍向別人......試想做一件好事,卻是在他人的目光中被逼迫的,誰會真心實意的做好事呢?
這讓我想起另一件事來。
讀大學期間,有一次從市區(qū)回學校,坐的是擁擠的244路公交車。
我和一群人前胸貼后背站著,面前有個年輕小伙,睡得正香。
突然,有個中年男人走過來拍打他的臉,氣勢洶洶地說:“起來讓個座。”
中年男人的語氣,極度冷漠,仿佛是在下達命令,然后指了指旁邊的老大爺。
年輕小伙估計是真的困得不行,沒搭理他,翻身繼續(xù)睡。
中年男人繼續(xù)拍年輕小伙的臉:“讓你給老人讓坐,這點素質都沒有嗎?我爹都這把年紀,趕緊起開。”
年輕小伙試圖解釋:“我上了一天的班,晚飯都還沒吃,我也很累。”
中年男人開始擼袖子,準備來硬的,特別大聲地在車廂里喊:“現(xiàn)在的年輕人真是太沒素質了,讀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
道德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人性問題。
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道德其實正是為了限制自私自利的一面激發(fā)善的一面。
人類為了所有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發(fā)明了道德,但反過來,所有的人又被道德所束縛,這就是文明所帶來的的人性異化。
“考這么點分,你對得起誰。”
“我可都是為了你好,別不聽勸。”
“你每月工資那么高,借我點錢花花怎么了。”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差不多就把婚結了。”
“你丫怎么買蘋果手機,知道嗎,你買的每件美國貨,都會變成打向我們的導彈。”
道德綁架,是所謂“政治正確”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和以革命的名義,施行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是一樣的。
當一個錯誤行為披上道德外衣,便會很容易產勝不可估量的危害,而施害者仍然肆無忌憚地覺得他們有理。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胡適說的一段話。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guī)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guī)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有一大部分是宣揚道德的。建國以后的人不能成精,但他們可以成為道德模范。
從小到達,我們接受的教育是,“你應該做個正直善良的人。”
道德一旦升級為公德,人們甚至要讓度自己的部分自由來構成公共權力,這種自由包含復仇、支配財產等。人們?yōu)榱税踩艞壛顺謽尩淖杂?,甚至為了避免擁堵連開車的自由都沒有了。
最可惡的是,道德只能綁架那些善良和單純的人,對那些虛偽狡詐的人來說根本無效。
正如好友顧寒山所言,“年幼時,我一直渴慕正直與善良,后來漸漸發(fā)現(xiàn),我們的世界不是狼窩就是虎穴。那些一遍遍向我們宣揚道德與文明的道貌岸然者,就是糟踐道德與文明的始作俑者。”
“人們有多高尚,就有多卑劣。我記得許多初涉社會的少年,純真未鑿,卻在成人的世界里,逐漸被打磨成一副脅肩諂笑的嘴臉,最終一頭扎進世界的大流,成為他們的同謀。”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足而知禮節(jié)。
每一個需求別人幫助的人,更應該以一個謙卑的姿態(tài),而不是命令的口氣去請求別人。
只有被這個世界的不善良打擾過的人,才能更加明白真善美的偉大和來之不易。
要知道,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舉手之勞是幫助者的謙辭,而不是需求者用來綁架的理由。
我依然會給那些和藹的老人、懂事的孩子、善良的孕婦讓座,依然對這個世界抱有善意和信任,也依然贊同一個觀點——
道德只能用來約束自己,而不是打擾別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