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的人很難體會他們的痛苦,甚至包括他們的親人。那究竟是什么讓這么多患者都感到如此痛苦呢?
有些人說這些病痛都是患者自己胡思亂想,瞎想出來的,那只能說他們對醫(yī)學一知半解。這些患者的痛苦都是實實在在的,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在我們臨床上經常提到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者稱為“軀體形式障礙”。這也的確不是一種器質性疾病,它在各種媒體上有著不同的名字,有時被人們稱為“亞健康”,有時叫“神經衰弱”,也被稱作“神經官能癥”……
專家提示:植物精神紊亂即軀體化障礙,是心理科常見的疾病,在我國發(fā)病率很高,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
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的民族,不善于談情感,所以情緒常常被壓抑,就會以軀體癥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表達可以尋求別人的注意和同情,可以操縱人際關系,免除某種責任和義務,軀體化成為患者對待心理、社會各方面困難處境的一種方式。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精神紊亂患者女性多見,臨床表現(xiàn)為多種多樣、反復出現(xiàn)、時常變化、查無實據的軀體主訴,未發(fā)現(xiàn)恰當?shù)能|體疾病來解釋患者的癥狀,拒絕多名醫(yī)生關于其癥狀沒有軀體疾病解釋的忠告與保證,注意集中于癥狀本身及其影響,過度使用消除癥狀藥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和家庭功能損害。
常見的癥狀有胃腸道不適(疼痛、打嗝、反酸、嘔吐、惡心等)、異常的皮膚感覺(癢、燒灼感、刺痛、麻木感、蟻走感、酸痛等)、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癥狀(心悸、心慌、胸悶、氣短或咽喉異物感等)性及月經方面的癥狀,通常存在明顯的抑郁或焦慮,本病為慢性波動性病程,如不早期治療,將影響其社會功能。
植物精神紊亂的治療要重視醫(yī)患關系:治療開始時,要重視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要以耐心、同情、接納的態(tài)度對待患者的痛苦和訴述,理解他們軀體體驗的真實性,而不是“想象的問題”或“裝病”;
心理治療目的在于讓患者逐漸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質,改變其錯誤的觀念,解除或減輕心理因素的影響,使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健康狀態(tài)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評估,逐漸建立對軀體不適的合理性解釋。對醫(yī)學檢查結果合理的解釋,適當?shù)淖龀龀兄Z和必要的保證也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心理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植物精神紊亂由于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xiàn)軀體癥狀,患者常常去綜合性醫(yī)院就診,醫(yī)生對其早期識別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患者反復就診,癥狀復雜,但又沒有相應的陽性檢查結果,應建議患者到心理科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