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語言是真的能夠發(fā)揮在人際互動交往中,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的達成目的,一來一往的互動。功能性必須能夠在環(huán)境當中發(fā)揮它的效率。我們要期待孩子更多的語言與環(huán)境互動,而不是只大量的說話。一般兒童從1歲開始有很多聲音和環(huán)境互動,但是這不算語言,只算聲音,但是這個聲音幾乎有很多功能,能夠和環(huán)境相互調整。一直到孩子2歲他們有更多語言出現,詞、字、句子,和環(huán)境互動更好,更能稱得上功能性語言的部分。一歲左右的聲音也具有極大的功能性。
我們對我們功能語言的定義要有足夠的調整,不只是有組詞,句子,名詞等。小小孩睡醒找不到媽媽,會用哭聲吸引媽媽注意,他們皆有這種聲音和外界互動調控的方式,運用聲音與環(huán)境互動,達成重要目的。大齡兒童多半是情緒上的問題。孩子生理、本能、情感等隨生理年齡發(fā)展越來越復雜,隨著需求的提高,他們和環(huán)境的磨合力就更多產生困難,需要功能性語言和環(huán)境做好更密切的控制??梢詮拇簖g孩子照顧的困難上可以看到功能性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齡孩子可以用語言,圖片溝通系統(tǒng)等方式溝通,就會喚起外界給與他們足夠幫助,減輕焦慮。語言不一定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語言。6、7歲是個關鍵的指標,如果超過6、7歲還沒有語言,我們要幫助和外界互動的功能性并非語言的誘發(fā)。
孤獨癥孩子的問題:有的孩子高功能在功能語言描述很好,小齡和中低功能會比較缺乏,我們需要幫助的是建立功能性語言。=媽媽著急更多發(fā)音和文字。好多孩子會發(fā)音對外模仿,有更多仿說問題,模仿和仿說不一樣。孩子有模仿能力是更有效學習外界聲音和外界互動。而仿說是更大的問題。比如大人問你叫什么名字,孩子也會重復。仿說問題很多孤獨癥兒童會表現。
有的孩子自言自語,答非所問,自問自答這些都是孤獨癥在臨床常見問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多半與功能行語言有關。孩子們這樣的問題都有原因,每個癥狀原因都不同。一半兒童1歲半2歲后才有大量明顯語言出現。孤獨癥在主動交往上困難,更難有主動模仿能力,自發(fā)模仿的困難,一般兒童習得語言前有基礎能力,眼神、一來一往互動等。大量主動模仿學習別人的意圖,如何用聲音和別人互動。無口語的孩子,第一個問題交流愿望很少,語言能力舊的認識是文字長度,新的認識就語言的功能上。語言表達在功能上究竟有什么作用。無口語孩子有社會性互動、溝通問題。無口語孩子有口部肌肉等問題影響他愿不愿意主動發(fā)聲和外界互動。
很多孩子自言自語,因為孩子對外界關注不是穩(wěn)定,臨床和孩子互動時,語言性和社會互動能力經常合并評估,語言功能會影響社會性互動的復雜度,而社會性互動能力影響語言學習能力。很多孩子自言自語,因為孩子缺少連貫性關注與互動,所以他們往往跟環(huán)境,機械記憶的優(yōu)勢彌補語言互動的缺失,所以他們一連貫把外界聲音整個復制下來。有的孩子說“媽媽,我要吃餅干可以嗎?可以,給你。”整段話都說下來,這些話不是有效的功能性語言。他們沒有辦法掌握更多的功能性語言,更多的是機械的記憶語言。他們有時候把聲音和情境套錯了。這些事自言自語的問題。有的孩子答非所問。這些都是社會性上互動的障礙,不清楚如何維持一來一往互動,例如,聊天功能,聊天隨機,動態(tài),不好教。聊天為例,如果我們今天唱一首歌,下一句很多人都可預測,因為這些歌曲,詩詞,廣告詞比較結構、固定,孩子可以用機械性記憶記憶背誦,可以很清楚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但是這個能力在聊天中很難發(fā)揮出來,聊天中我們要觀察對方,大量預測和了解,我的話對方是否理解、愿意聽?對方的反應是什么?我對對方個體認識情緒經驗,告訴我們如何更合理下一步溝通。所以我們和別人聊天用了整個認知能力和記憶系統(tǒng),甚至揣測別人,我們可以聊天時修正我們的口語等,來迎合對方的口味和需要,使聊天更加生動。聊天在互動上的要求相對高。很多孤獨癥,高功能孩子在要求功能比較好,所以我們今天針對中低功能和小齡兒童。
如果我們學習外語,我們學習之前都要有一些基礎能力幫助我們習得外來語言,眼神上交流、一來一往等都會影響習得語言的速度和過程。我們要促發(fā)孩子的功能性語言,我們要確定孩子主要的問題是什么。例如閩南語對大家來說是困難的,如果一個小孩對大人伸手意思是拿蘋果,但是我們大人解讀了孩子語言但是說的話是孩子聽不懂的閩南語,孩子能掌握的是大人說出話后換來的隨之而來的環(huán)境的互動,所以這個互動過程直接考研大人能否提供合適的外界聲音幫助孩子理解。相互協(xié)調注意力,手勢上解讀有困難,這些孩子還有狹隘興趣問題。家庭中有視覺、聽覺上等刺激線索在環(huán)境當中,孩子的興趣狹隘,他們對感興趣的刺激都有過度選擇性的問題。提前學好眼神接觸,一來一往,和相互協(xié)調注意力,才提前學會功能性語言。理解力的部分,我們要控制好孩子環(huán)境之中出現的刺激物。
在ABA基礎里行為學,我們給孩子做指導時要掌控好我們的目標,我們盡可能把孩子的教育目標切割到最小,每一次只呈現一個目標。家長提供一個互動視頻,我們看到家長期待孩子更多語言和大人互動,我們很著急孩子在人稱代詞、問句、禮貌用語多使用,孩子卻始終沒有得到強化。行為學告訴我們如何切割,如何只使用單一目標方式讓孩子學到如何與環(huán)境互動。如果小孩對大人說蘋果,大人直接把蘋果交給他,孩子直接學會原來說蘋果可以影響控制這個環(huán)境,幫助他自己得到這個東西。這個功能和控制環(huán)境的能力就得到了放回。我們控制得越好,越能讓孩子能理解。我們教孩子時把目標切割得更小。仿說問題,模仿關鍵性字詞真正為環(huán)境所理解,經常仿說的孩子教他一個詞、一個字還是整個句子?我們使用目標時要對孩子足夠理解,才能幫助他們語言上的理解?;幽芰μ岣?,這部分語言功能能力也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