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能力是人們走進社會必備的一項技能,可是這項技能恰是自閉癥孩子所缺失的。它也是自閉癥孩子最為突出的核心癥狀表現(xiàn)之一。社會交往能力的卻是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因此,在引導自閉癥兒童融入社會的道路上,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是走出孤獨的前提和保障。
與周圍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是基礎
正常的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已經(jīng)會認人了,當親人來到身邊時,會手舞足蹈,異常興奮;學會走路時,會跑到媽媽身邊讓抱抱;當父母要離開自己時,會哭鬧,表現(xiàn)出傷心的情緒,這是正常孩子的天性,但這些普通的現(xiàn)象卻很難在自閉癥孩子身上體現(xiàn),他們對親人沒有特殊的依戀感,總是一個人自顧自的玩兒,對親人的到來和離開并沒有太大的反應,即使年齡再大一些,他們也不會對老師或者其他照顧他的人產(chǎn)生特別濃厚的感情。因此,父母和老師需要對這些患兒付出加倍的照顧和努力,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患兒的異常與冷漠,通過肌膚接觸,親子游戲等方式,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關系,贏得患兒的信任與依賴,讓星兒具有安全感,親近感,逐步學會和家長父母之間進行溝通互動。
融入范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
要想讓自閉癥孩子融入集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能一蹴而就。由于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明顯遜色于其他同齡兒童,倘若將患兒一下子放進大的集體環(huán)境中,會給星兒造成情緒、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壓力,甚至可能會讓他們由此排斥集體環(huán)境。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可以事先讓患兒接觸周圍小范圍的集體環(huán)境,比如和朋友家的家庭聚會,帶上孩子一起,也可以經(jīng)常帶患兒到鄰居家,前提是要和周圍的人群事先溝通好,多對孩子進行鼓勵與表揚,包容患兒的異常,這樣可能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否則可能會起到示范的效果。適應了周圍的小環(huán)境之后,再嘗試著讓患兒融入到學校的大環(huán)境里,由老師進行進一步的訓練、溝通和交流,逐步培養(yǎng)自閉癥兒童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逐步融入集體生活。
有效利用患兒重復、刻板的特點,幫助他們參與社會活動
自閉癥孩子大多具有動作重復、行為刻板等特點,有些患兒上學堅持走同一條線路,有些患兒在飲食起居方面有著固定的時間與特點,父母和老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些行為特點,也可以提高患兒參與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家里,如果患兒喜歡買東西,家長可以帶孩子去超市購物,養(yǎng)成固定的習慣,并鼓勵讓患兒自己挑選物品,自己付賬,自己和售貨員交流,認識錢幣等;在學校里老師可以引導患兒在固定的時間做操,和同學一起運動等,這些都可以在無意識中訓練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促進其融入社會。
根據(jù)國內(nèi)權(quán)威的孤獨癥康復專家張桂娥教授介紹,自然中的訓練才是對孤獨癥孩子最好的訓練,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因此,培養(yǎng)孤獨癥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促進他們?nèi)谌肷鐣?,也需要利用生活中的細?jié)來不斷加以強化引導,才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幫助患兒逐漸走出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