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精神病頻道 > 精神疾病 > 強迫抑郁 > 抑郁癥與人格面具

抑郁癥與人格面具

摘要:棄嬰面具的另一個來源是母親的疏忽。最稱職的母親,偶爾而會疏忽,不能及時關(guān)注孩子,孩子覺得被遺棄,就會放聲大哭??蘼曇齺砟赣H的關(guān)注,棄嬰面具暫時退場。如果母親很不稱職,棄嬰面具就會得到強化。

  抑郁癥是苦命人面具的顯現(xiàn)。這個面具平時躲在暗處,不為人知,一旦被某種因素激發(fā)出來,成為主導面具,就會使人陷入抑郁狀態(tài)。

  苦命人面具屬于基本面具,每個人都有,因為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痛苦。

  當一個人正在遭到傷害,毫無反抗的能力,也沒有逃跑的機會時,他的內(nèi)心是非常絕望的,心身醫(yī)學稱之為“無望無助綜合征”(helplessness-hopelessnesssyndrome)或“放棄被棄綜合征”(giving-up-given-upsyndrome),簡稱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這種狀態(tài)就是所謂的“心死”。不會抗爭,不會逃跑,因為抗爭和逃跑是沒有用的,無法消除痛苦。整個人被痛苦所籠罩,什么也不能做,全面壓抑。

  快樂使人興奮,痛苦使人壓抑??嗝说奶攸c就是壓抑。

  最徹底的壓抑是死亡。有些低級動物在遇到危險或遭到襲擊時會裝死??嗝穗m然還活著,但心死了。

  徹底壓抑的苦命人不多,大多數(shù)苦命人多少抱有一點希望或幻想,所以,他們會求饒、逃跑,或者抗爭。

  苦命人面具有兩個變體:棄嬰面具和受害者面具。

  每個人都有棄嬰面具,因為每個人都曾經(jīng)被“遺棄”,只因遺棄的時間很短,沒有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傷,對將來的生活影響不大。但是,如果遇到生命攸關(guān)的事件,這個面具還是會被激發(fā)出來的。

  客體關(guān)系理論認為,嬰兒沒有統(tǒng)合能力,它對事物的感知是分裂的。媽媽悉心照顧它,它就認為她是好媽媽;媽媽一時疏忽,它就認為她是壞媽媽。實時照顧、毫無疏忽的媽媽是不存在的,絕大多數(shù)媽媽大部分時間能夠悉心照顧,偶爾疏忽一下,溫尼克特稱之為“足夠好的媽媽”。有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孩子就能健康成長。這樣的孩子有輕微的棄嬰面具。如果媽媽不夠好,疏忽多于照顧,棄嬰面具就會很強大。如果媽媽徹底遺棄了孩子,棄嬰面具就會成為主導面具。

  棄嬰面具的特點是缺愛、被忽視、不被人喜歡、無價值感、分離焦慮、被拋棄、被拒絕、無助、孤單,由此而產(chǎn)生兩種相反的繼發(fā)反應,一是索愛、依賴、討好、自強不息、完美主義,稱為“討好者”面具;二是自我挫敗、自憐、作賤自己、自虐。前者是為了擺脫被遺棄的命運,后者是為了維護棄嬰的身份。兩者結(jié)合,產(chǎn)生第三種繼發(fā)反應:過分順從、委曲求全、舍己為人、大公無私,表面上是試圖擺脫被遺棄的命運,實質(zhì)上是維護棄嬰的身份。

  奧托·蘭克認為,最早的心理創(chuàng)傷是出生,稱為“出生創(chuàng)傷”。孩子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哭??奘且驗閱适В驗榉蛛x,因為無助。哭是求助。

  離開子宮,切斷臍帶,等于被逐出伊甸園。從此以后,要靠自主呼吸來保持血氧濃度。所以,出生就是被遺棄。

  過去,人們都是在家里生孩子的。孩子出了子宮,就來到媽媽的懷里。被遺棄的時間短,失而復得,不容易造成傷害。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生孩子也變成了流水作業(yè)。孩子一生下來,就被送到嬰兒室。許多孩子在一起,哭聲此起彼伏,猶如棄嬰大合唱。每隔幾個小時,嬰兒會被抱去吃奶,吃完了奶又被送回嬰兒室。如此持續(xù)三到七天,終于徹底回到媽媽身邊。這段經(jīng)歷大大地強化了棄嬰面具。所以,現(xiàn)在提倡母嬰同室。

  如果孩子存在“出生缺陷”,就得在“保暖箱”里呆一段時間。這比嬰兒室的傷害要嚴重得多。把孩子放在“保暖箱”里是為了保護它,可是,孩子不理解,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有一段時期,醫(yī)院小兒科搞“無陪制度”,孩子住院,家長不能陪伴。這對年幼兒也是一種創(chuàng)傷。

  上幼兒園,甚至上小學,都會引起分離焦慮,會不會激發(fā)棄嬰面具,則取決于棄嬰面具的強度。換句話說,上學通常不會激發(fā)棄嬰面具。如果上學激發(fā)了棄嬰面具,那是因為棄嬰面具過強。

  棄嬰面具的另一個來源是母親的疏忽。最稱職的母親,偶爾而會疏忽,不能及時關(guān)注孩子,孩子覺得被遺棄,就會放聲大哭。哭聲引來母親的關(guān)注,棄嬰面具暫時退場。如果母親很不稱職,棄嬰面具就會得到強化。

  最近遇到好幾個案例,案主都是計劃外出生,一出生就被送到外地,由親戚甚至陌生人撫養(yǎng),到了七八歲,或者十幾歲才回到父母身邊。案例討論的時候,才知道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有些是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全托在老師家。他們跟真正的棄兒已經(jīng)差不多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領(lǐng)養(yǎng)。有一位咨客,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一直視她為掌上明珠,從小到大都很幸福,性格也很開朗。結(jié)婚遷戶口的時候,她發(fā)現(xiàn)自己是養(yǎng)女,精神就崩潰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癥狀是控制住了,但性格變了,變得膽小、自卑、敏感、自私、喜怒無常、胡攪蠻纏。最后,老公也崩潰了。

  受害者面具的特點是痛苦、壓抑、絕望、“心死”,也有三種繼發(fā)反應,一是通過求饒、妥協(xié)、抗爭或逃跑,擺脫被害的命運,相當于“討好者”面具和“叛逆者”面具;二是通過認罪、“自裁”、贖罪,維護受害者的身份,稱為“罪人”面具;三是二者的結(jié)合,如示弱、挑釁、以死抗爭,表面上是試圖擺脫被害的命運,實質(zhì)上是維護受害者的身份。

  求饒就是討好。大多數(shù)人遭到攻擊時都會呈現(xiàn)出討好的姿態(tài)。有人認為,苦命人和討好者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相同,很難分清楚哪種表現(xiàn)屬于誰,譬如,他們都是蜷曲身體,低頭,下跪,哭泣。不過,討好者往往表現(xiàn)得比苦命人更加夸張。這是因為,苦命人的表現(xiàn)具有抑制他人(惡魔除外)的攻擊性的作用。討好者表現(xiàn)夸張,可以更加有效了抑制對方的攻擊性,使傷害早點停止。

  如果再過激一點,受害者就會變成自虐狂。自虐等于替迫害者傷害自己,這樣一來,迫害者就不用親自動手了,來自他人的傷害就提前結(jié)束了。

  另外,受害者常常會有罪人面具。他認為自己命中注定要受苦,受苦是一種報應,因為他曾經(jīng)做過壞事。所以,他必須受苦,他心甘情愿接受懲罰,甚至主動要求多受一點苦,以便早點解脫,這叫贖罪心理。重大災害的幸存者常常有這種心理,他們失去了享樂的能力,為自己還活著而感到愧疚和自責。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自殺。

  有些受害者試圖逃跑,而且成功逃脫。他們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是潛在的受害者,他們總是擔心受到傷害,所以一直保持警惕,隨時準備逃跑。潛在的受害者就是膽小鬼。他膽子很小,很怕受傷害,對傷害非常敏感。他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有許多假想敵。在他眼里,外面的世界非??膳拢司褪堑鬲z。如果他能量稍大一些,很可能就變成了偏執(zhí)狂。偏執(zhí)狂也擔心別人傷害他,甚至認為別人已經(jīng)傷害他,所以他反抗,或者訴訟。

  所以,受害者很容易變成報復者。他受到了傷害,必須把別人傷回來,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從受害者變成報復者,就是與加害者認同,自己變成迫害者。

  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雖然是為了擺脫受害的命運,但結(jié)果很可能是招來更嚴重的傷害,例如,求饒、妥協(xié)、討好就是示弱,會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因而肆意欺負你;整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誠惶誠恐,像受了驚的兔子,把別人都當成迫害者或假想敵,就是向別人投射迫害者面具,有的人就會接招,真的變成迫害者;認罪、贖罪、自裁、自虐,則是自討苦吃,有的人會乘機幫你一把;而抗爭和報復,很可能會被對方視為挑釁或叛逆,從而遭到更嚴厲的打壓。

  受害者面具是怎么形成的?研究最多的是虐待,包括身體虐待和性虐待。我們可以把虐待理解為毫無理由的肆意傷害,完全是傷害者自身的問題造成的。傷害者可能有精神病、人格障礙、酗酒,或者受了精神刺激。因為沒有理由,所以受害者不知道怎么求饒,不知道怎么抗爭,不知道往哪里逃,頓時陷入“無助無望”狀態(tài),苦命人面具一次成形。這樣的傷害者就是惡魔。

  第二種是有理由的傷害,理由就是做錯了事,美其名曰“管教”。傷害者以明君自居,懲惡揚善,獎優(yōu)罰劣,做錯事情或表現(xiàn)不好,嚴懲不怠。因為有理由,所以受害者可以糾錯改正,投其所好,把握局勢,擺脫受苦。但是,有些受害者沒那么聰明,揣摩不出傷害者的意圖,以為對方?jīng)]有理由,因而誤認為對方是惡魔,形成苦命人面具。

  除了身體的傷害,還有精神的傷害,有的迫害者不打人,專門罵人,也可以塑造出受害者面具。

  第三種情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傷害,例如受傷、生病,也可以使人形成受害者或苦命人面具。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別,就是開玩笑。很多大人喜歡跟孩子開玩笑,逗孩子玩,“嚇唬”他,跟他唱反調(diào),故意把他惹急。聰明的孩子知道是開玩笑,就以游戲的心態(tài)應對,不聰明的孩子則會把它當真,以為不喜歡他,故意讓他難受,覺得很受傷,從而認定對方是不折不扣的惡魔。有些人,名義上是開玩笑,但也不能排除“施虐心理”在背后作祟。他們的玩笑往往開得比較大,非把孩子惹急了、弄哭了不可,孩子越是心急如焚、哭笑不得,或者叫苦連天、哭爸喊娘,他們越開心。所以,跟孩子開玩笑要注意,不能把玩笑變成傷害,更不能以開玩笑的名義“虐待”孩子。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