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后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現(xiàn)實中,也有很多人喜歡說,“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曾經(jīng),我也這樣認為,“道理都懂,可是……”繼而覺得,道理什么的,全都是哄人的,根本不起作用。
然而,這種想法顯然是錯的。因為問題不出在“道理”,而出在我。我真的像自己認為的那樣“道理都懂”嗎?
讓我們回憶一下漫長的求學生涯中的一個情境。
老師激情飛揚地講解,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著,一邊聽一邊不禁在心中贊嘆,“妙??!果真如此!”
過了一會兒,老師講解完畢,問大家,“都懂了嗎?”
“懂了。”
“都會了嗎?”
“會了。”
“好,我們來看看,這道題怎么解?”
“……”
“不是都聽懂了嗎?”老師生氣地說。
“……”
為什么這樣?
你一定明白。聽過了不一定就真的懂了,哪怕聽的時候覺得自己懂了,也不代表就理解到位了,更不要說知道如何運用。從知道到理解到掌握,再從書本到實踐,這中間實實在在隔著一段不短的距離。
因此古人會強調(diào)“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
我想舉“自尊自愛”的道理為例。
自尊自愛,從小學時代我就知道了這個道理。可是在我生命的前30年,這4個字跟我?guī)缀鯖]有任何關(guān)系。
“你多好啊,長得漂亮,又聰明,功課好。”從小到大,時常聽到這類贊美的話??墒俏铱傆X得那是恭維話,跟我沒有一點兒關(guān)系。從小就習慣了把贊美送給別人,把貶低留給自己。
我總能看到自己差勁的一面,內(nèi)向、害羞、做事笨拙、不擅交際……尤其在抑郁的時期,如果我還有一點點的優(yōu)點,也自認為被“抑郁癥”這個巨大的欠缺抹殺掉了。我只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與垃圾筒里的垃圾沒有什么區(qū)別。
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自己差勁,對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當我獲得一點點成績時,就會不由得焦慮不安,總覺得成績會“悄悄溜走”——“下次,說不定我就變成墊底的了”。同時十分擔心自己會犯點什么錯誤,將之前獲得的成績?nèi)磕ⅰ?/p>
人際交往中更糟糕,我總覺得自己比所有人都低一等,不自覺地討好每個人。只要別人流露出一點點不高興,我就恐懼不安,“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令TA不高興了?”
價值感的缺失,尤其令我在單身時期倍感煎熬。看著身邊的同學、朋友,大部分都有了戀人,越發(fā)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徹頭徹尾的失敗。這也直接導致后來經(jīng)營不好戀愛和婚姻。因為“單身代表我是個徹頭徹尾失敗者”的信念,致使我陷入恐懼,生怕戀情/婚姻失敗重新回到單身。因而與對方靠得太緊,試圖死死抓牢對方。孰料,越是擔心越是引發(fā)問題。
人最難看清的是自己。雖然很早就聽說過“自尊自愛”的道理,卻一直看不明白,自己的很多問題恰恰來自不知道如何自尊自愛。
“自尊自愛”4個字,聽到時覺得很有道理,卻猶如一陣風,從耳邊刮過就沒了;看到時覺得很有道理,卻猶如小兒認字,這幾個字都認識就完了。自尊自愛是不錯的,但是與我毫無關(guān)系。
當我真正領(lǐng)悟到這4個字的含義,才明白,從前一直覺得自己什么都懂,實際上根本不是真的懂。它停留在書本中,而與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完全無關(guān),我居然并不慚愧的覺得——我懂。
如果我哪怕有一點點尊重自己、愛自己,就不會對自己評價甚低,甚至分不清自己與垃圾有什么區(qū)別。
如果我哪怕有一點點尊重自己、愛自己,就會理性地看到,自己既有很多的缺點,也不乏優(yōu)點,就算優(yōu)點少缺點多,也不能將優(yōu)點全部抹殺。
如果我哪怕有一點點尊重自己、愛自己,就會認清“哪怕什么成績也沒有,哪怕誰也不愛,我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存在”,就不會過分焦慮、恐懼,并發(fā)展出一系列錯誤的應對方式。
親愛的朋友,我希望你也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我所了解的那些道理,我真的懂嗎?還是自以為懂?”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為什么做不到?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將道理與自己聯(lián)系起來。看完了就擱一邊,考慮問題、行為做事還是依照自己的舊的方式方法,這樣子去看道理,就算看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請不要再振振有辭的說“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讓我們謙卑下來,面對大大小小的道理說一句,“這些道理我都聽過,但是并不真的懂”,我想,只有這樣,才不致最終收獲一個“依舊過不好一生”的悲摧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