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下午,甘肅蘭州市安寧區(qū)一位8歲男童家中自殺身亡。網(wǎng)友稱,男童是因為作業(yè)問題遭父母斥責后鎖門自殺,于26日下午死在家中。
自閉癥患兒家長的行動指南" width="400" height="300" src="http://img.jianke.com/article/201601/20160129145638930.jpg" />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有些自閉癥兒童會出現(xiàn)自傷,自殘的行為,輕度的有反復挖鼻孔、咬唇、摳嘴、吸吮等動作。
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對兒童自閉癥的病因研究仍未有明確結論,自閉癥仍然無藥可醫(yī),但早期的行為干預是目前有科學數(shù)據(jù)證明的、可以幫助自閉癥兒童減輕其核心癥狀的可行方法。
家長是干預的核心,家長的心理問題是種常態(tài)。
1.擺脫逃避心理
一般初遇孩子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逃避心理,其中以孩子父親有逃避傾向為多;隔代教養(yǎng)的環(huán)境下,逃避更甚。
對于家長們而言,越早擺脫逃避心理,越有利于干預的結果。
2.在嘗試中逐漸調(diào)整情緒
大量家長因為孩子的問題,在早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焦慮,這更多集中在母親身上,父親則偏少。
小編不同意家長“需要調(diào)整自己心態(tài)”的說法,假如沒有可行性方案,雞湯無用。因為家長的心理問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孩子的問題,在我接觸過的家長里,全靠自己就能調(diào)整好心態(tài)、然后開始高效干預的,基本沒有。
一般情況下,事情是這樣發(fā)展的:家長焦慮,集中精力干預,孩子情況改善,焦慮減輕,干預效率提高,孩子情況進一步改善,焦慮基本消失,重新制定孩子的教學目標。
保持“學習”狀態(tài)
學習了解自己孩子的一切,比如孩子在感知覺、手眼協(xié)調(diào)、認知、語言理解、語言表達、感覺統(tǒng)合、精細運動、社交能力、自理能力這九大方面的具體能力以及和同齡孩子的差距,并結合需要提高到的目標,做一個相對簡單的量表,盡量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好。
學習相關的干預知識,如果已經(jīng)參與特教課程的話,建議每節(jié)課都去聽、并且記錄,有空多問問老師:你可以在家里做哪些內(nèi)容、怎么做,老師們一般也很樂于幫助積極的家長。
學習預測孩子的“下一步”,熟悉孩子的能力和發(fā)生某些事件的征兆,可以大幅度提高干預的效率。
學習如何更好地“引導”和“泛化”,也就是說,引導孩子把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交流和社交之中。因為,老師無論多么厲害,都只擁有極少的時間參與,而家長哪怕只有老師20%的能力,在7X24小時的時間范圍內(nèi),都能發(fā)揮出對孩子更強的正面作用。
學習,才能夠幫助家長做得越來越好,孩子的路才會越走越順。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不灌雞湯了,直接說可以實施的方案吧。下面五條內(nèi)容,適合所有的特殊兒童家庭采用。
1.盡可能多的戶外活動
自然界的感覺刺激非常有利于大腦的發(fā)育,所謂感覺刺激就是五感的不同體驗,不如不同的食物環(huán)境天氣經(jīng)歷氣味等等。
2.和孩子交流時盡量蹲下來保持視覺的水平
這更有利于抓住注意力的瞬間來交流,同時,請盡量保持只有一個聲音來源。就是如果你在和孩子說話,那就麻煩周圍的家人全都先閉嘴。因為,孤獨癥或者發(fā)育遲緩的孩子抗干擾能力非常弱,他們很難從多個聲音來源里選擇出將要執(zhí)行的信息。
3.盡量少抱
抱的時間越久,孩子建立的舒適圈就越強,更不利于社交的開展,同時也阻礙了外界的感覺刺激。
特別是在室外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下,安全范圍之內(nèi)盡可能少抱。
如果是安撫抱,可以半蹲著抱一抱,保持孩子的身體有一部分接觸到地面;在家中則無需那么嚴格,不是不抱,偏少即可,能半蹲依舊最好半蹲。
注意,如果要改變抱的頻率,也請循序漸進。
4.盡量少吃流食
咀嚼是發(fā)音的基礎,而發(fā)音是語言的一部分。它們都是口腔各器官的組合運作方式,只是一個簡單一個難。
5.語言盡可能簡短準確
例如:“寶寶快到媽媽這里來”不如“來(加招手的手勢)”。
語言越簡短準確,孩子聽懂的概率、得到回應的概率越高;而回應的時刻,就是打開交流窗口的時刻。
請在百分百確定孩子能理解某個難度的語言后,再逐漸增加語言的豐富性和長度。
6.盡量不要上早教
早教課的難度普遍高于同時期的幼兒園,而特殊兒童的能力普遍低于一般兒童,他們的目標應該盡量以“跟上幼兒園難度”為準。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這相當于是讓一個小學生去聽高中的課。
兩條關于選擇機構的建議
1.不要選擇不能聽課或者無法看到課堂教學過程的機構
可能有很多機構以“干擾”之類的理由阻止家長在教室內(nèi)旁聽,但是實際上,家長如果可以在教室內(nèi)控制住自己的眼神和身體動作,好像裝成木頭人一樣,對教學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
同時,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也可以理解,改變規(guī)則的是環(huán)境而不是人。老師用心教孩子是本分,如果在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教師盡了全力,假如沒人管我,我上課一樣會放松和偷懶。
能保證質量的只能靠制度,不能靠自覺。這種借口是機構不自信的表現(xiàn)。
2.任何機構在沒有看到孩子的前提下就宣稱有效果,請對他們的專業(yè)度表示懷疑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通過干預得到改善,確實存在那種沒有任何辦法的孩子。
教三五個月都沒任何進展的孩子比比皆是,這種情況的孩子,和誰來教、怎么教都沒有關系,因為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
記住,任何機構或者老師所舉的成功案例,都和你的孩子沒有一毛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