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單親孩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群體,單親孩子因為父母離異或病故而失去了一方的撫愛,他們應該得到更多的關心。如今,城市中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單親孩子”,他們的父母一方帶著自己在各大城市奔波,尋找合適機構參加康復訓練,另一方則必須留在家里工作掙錢,用以支持另一方和子女的生活、學習費用。他們,就是孤獨癥患者。
父母幫孩子緩解孤獨
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楊曉玲教授說,對孤獨癥兒童的治療和早期干預,離不開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因為他們的“病態(tài)”、程度不同,需要的治療方案也應有針對性;而“教師”角色更多地由接受過專業(yè)培訓的父母承擔。“因材施教”和“家庭康復”是對這些孩子最有效的幫助。
與教育“掛鉤”
為孤獨癥孩子治病,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教他們學習生存的技能和與人交往的規(guī)則、方法。爸爸媽媽不妨把他們看成是正常的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們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的氛圍,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飯,自己洗手、洗臉;學習適應環(huán)境和與人配合。但設定的目標應貼近孩子,同時把這個將要達到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目標,一點點地、分步驟去實現(xiàn),使他們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后反復練習,將成果鞏固下來。如果設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百分百地會令孩子產(chǎn)生挫敗感,使他們剛一起步就退縮回來,欲速則不達。因為,對一般孩子來說很容易學會的生活技能或短時間內(nèi)就能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孤獨癥孩子卻要學習半年或更長的時間。所以,爸爸媽媽在心里給孩子定的標準一定要比同齡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緒和攀比心理萬萬不能有。
親子</a>女" src="http://img.jianke.com/article/201511/20151121130915742.jpg" />
教這些孩子有意識地與人交往,先要讓他們對交流感興趣。比較好的方法是長久地和近親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親人的手勢、動作、語言、表情、相互表達和回應的方式、交往的技巧;耐心地給孩子反復示范,一次次地引領孩子模仿。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最好能將日常生活的內(nèi)容與訓練結合起來,變枯燥的訓練為有趣的游戲,逐漸讓孩子感覺到這是個很好玩的活動,進而對父母即對“人”發(fā)生興趣。孩子得了孤獨癥,既不是爸爸媽媽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父母應說服自己與自卑心理“絕緣”,帶孩子走出家門,到處看看;幫助他找到小伙伴,在與小朋友相處的細節(jié)上給予及時的指導,擴大其生活范圍。這對孩子萌生交往的愿望很有好處。
近來,“單親孩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群體,單親孩子因為父母離異或病故而失去了一方的撫愛,他們應該得到更多的關心。如今,城市中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單親孩子”,他們的父母一方帶著自己在各大城市奔波,尋找合適機構參加康復訓練,另一方則必須留在家里工作掙錢,用以支持另一方和子女的生活、學習費用。他們,就是孤獨癥患者。
感官和信息刺激訓練
對來自身邊的信息,孤獨癥孩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源于他們大腦發(fā)育的偏差。適當?shù)貙⒆幼鲆恍└杏X統(tǒng)合訓練,如爬、蕩秋千、走平衡木、跳繩,這些簡單易行的活動都可以在家中進行,對改善其反應遲鈍和動作不協(xié)調有一定的好處。
絕大多數(shù)孤獨癥孩子自我封閉,拒絕任何新東西、新變化,缺乏主動性,但對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很執(zhí)著。因此,爸爸媽媽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捕捉到孩子的興奮點,對他感興趣的事情給予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如果孩子喜歡反復玩水,媽媽不妨為他準備熱水、冷水、溫水,和他一起細細地感知;了解水蒸氣、水、冰幾種不同的水的形態(tài);借助打開水龍頭的角度不同,讓他體驗水流大小的變化;準備一些瓶瓶罐罐,洗澡的時候任孩子將水從一個瓶子倒到另一個瓶子,感知容量的多少;把裝有水的瓶子和空瓶子放在水面上,讓他明白什么是沉什么是浮……假如孩子對音樂、繪畫或機械很投入,爸爸媽媽最好能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氛圍,把與之有關的信息搜集起來,講給孩子聽、和他動手做。以此為突破口,把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其他信息及時傳達給孩子,借助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消磨他們身上某些刻板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