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近日召開的“隨班就讀”工作推進交流會上了解到,海曙區(qū)2008年率先推出支持性教育資源中心,讓特殊孩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同時,享受到個性化的教育。海曙區(qū)“隨班就讀”試點學校從最初的3所,發(fā)展到目前的13所,共有50余名特殊學生接受“隨班就讀”。
這些“隨班就讀”的特教學生能否接受到更好的個性化教育?這項工作在推進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阻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diào)查采訪。
設資源教室,特教生接受個性化教學
情緒障礙、閱讀障礙、學習困難、患自閉癥,海曙區(qū)教育局曾對全區(qū)中小學進行過一次調(diào)查,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1000多人,其中小學生600多人、初中生300多人,占全區(qū)在校中小學生的3%,這些學生都迫切需要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
支持性教育資源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指導推動區(qū)域內(nèi)各中小學開設特殊教育教室,讓所有特殊孩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同時,享受到個性化的特殊教育。
在海曙區(qū)“隨班就讀”試點學校,每個資源教室都分為活動室和談心室。教室內(nèi)有各種各樣的玩具,但這里的玩具并非簡單玩具,而是特殊教育的課程、教材和康復器材。
自閉癥</a>“隨班就讀”師資缺乏" width="400" height="300" src="http://img.jianke.com/article/201510/20151025211741357.jpg" />
在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指導下,特教學生在中午或放學后,專門接受個性輔導。在資源教室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專屬的“課程表”。
小亮(化名)是一名患有抽動癥的學生,學校為小亮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的個訓計劃。班主任毛老師經(jīng)常和小亮聊天。小亮上課喜歡喊叫,并邊走邊說。每當課前或有空的時候,毛老師總會撫摸或拉著小亮的手輕聲和他交談,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記得小亮第一次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時,同學們都紛紛鼓掌,讓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件事,他一回家就驕傲地告訴了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小亮的父親感慨萬分:“看著孩子一點點進步,我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這份感謝。”
海曙區(qū)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曙區(qū)力爭在2015年前在全區(qū)所有中小學成立支持性教育資源教室。
自閉學生和聽障學生都有了明顯進步
小強(化名)原患有自閉癥,厭學情緒嚴重,甚至一靠近校門就會嘔吐、抽搐,而且拒絕與人交往。2009年,小強升入首批“隨班就讀”試點學校之一的李興貴中學。了解到小強的特殊情況后,學校決定對他實施個性化教育。
由于小強對計算機興趣濃厚,而且很有天賦,胡老師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特長,通過每周的程序設計輔導課吸引他到學校上學,并特別安排同班同學與他一起學習程序設計,逐漸培養(yǎng)他對學校、班級的認同感。
胡老師帶著小強參加一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在今年的第十六屆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聯(lián)賽中,他獲得浙江賽區(qū)一等獎。
小包(化名)患有聽力缺損,語訓康復班畢業(yè)后,入讀海曙區(qū)解放南路小學。當時,他只能讀10個字的兒歌,一篇課文都讀不下來。學校給予了他特殊的關注。在學校,一到午休,各學科老師就熱情地給小包“開小灶”,班上同學也一對一地幫助他。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小包的學習能力大大提高,在發(fā)音和語句理解上都有了質的飛躍,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
像小強、小包一樣,這50多名“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變化很大。在近日的推進會上,有家長由衷地說,學校的資源教室挽救了他們的孩子。
家長不配合和缺專職教師成兩大阻礙
資源教室進駐普通中小學,給一些特殊孩子帶來了可喜的變化,讓家長們看到了希望。但是,“隨班就讀”還面臨著一些難題。
“家長的配合比什么都重要,一旦家長反對,這個活動就無法順利進行。”高塘小學有多年帶班經(jīng)驗的毛老師說。但是,有不少家長根本不愿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