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齡前兒童及其身心發(fā)展特征
學齡前兒童是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我國通常把3周歲至6~7周歲界定為學齡前兒童。
這個階段的兒童有諸多顯著的身心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學齡前兒童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展越發(fā)完善,其大腦皮質的傳導纖維都已髓鞘化。這使得他們的精細動作如解紐扣、系鞋帶等更加準確,粗大動作如跑、跳更加協(xié)調、穩(wěn)定。
學齡前兒童的思維和自我意識進一步發(fā)展,有時會把內部的思維活動以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尤其是在伴隨某些動作或思考時會出現(xiàn)自言自語的情形。其思維發(fā)展還表現(xiàn)為想象力異常豐富,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的規(guī)則意識也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學齡前兒童以被動注意為主的注意力發(fā)展迅速,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外來事物更易于引起其注意和興趣。類似的,以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的記憶力也發(fā)展迅速,但由于發(fā)展階段所限,兒童很容易將自身經歷與某些故事的內容或想象的內容相混淆,無法區(qū)分其真實性。
學齡前期兒童情緒體驗有顯著特征,如高興、悲傷、恐懼、緊張、害怕等較為深刻,調節(jié)情緒的認知策略還不完善,不善于掩飾和控制,情緒易外露,擅長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比如哭笑、手舞足蹈、撒潑打滾等。隨著年齡增長,有些兒童逐漸學會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簡單的情緒表達規(guī)則,知道表現(xiàn)出適當?shù)那榫w可以得到成人相應的反應,還會使用富于表達性的身體動作來辨別情緒,對情緒的外部原因和結果理解性提高,知道什么樣的事情會讓周圍的人開心或不開心。
情緒易波動,學齡前期兒童的控制力弱,言語的調節(jié)功能不完善,當受到外界事物或情景刺激時,情緒就會爆發(fā)。但常從一端迅速發(fā)展到另一端,像天氣一樣說變就變。
情緒易調整,學齡前期兒童的情緒有情境性,其情緒隨情景的改變而改變,在得到一個新玩具、發(fā)現(xiàn)某個新事物后都可以迅速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時候學齡前兒童的情緒不是由兒童自身發(fā)出來的,而是周圍人的情緒波動引起的。
二、學齡期兒童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雖然認知、思維和情緒等都有了積極發(fā)展,但由于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依然占優(yōu)勢,學齡前兒童在覺察到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或面臨應激情景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應激反應,而這種應激反應的表現(xiàn)具有不一致性,某些兒童的表現(xiàn)以情緒問題為核心,而另外一些兒童卻有可能表現(xiàn)為行為問題,常見的異常表現(xiàn)有以下幾種:
發(fā)脾氣:表現(xiàn)為顯著的哭鬧、耍賴、撒潑打滾等。
咬指甲或吮手指:這種行為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在氣氛緊張、環(huán)境安靜或饑餓疲勞時會出現(xiàn)。
反抗行為或破壞行為:對家長的要求總回答“不”“就不”等,或對周圍的人、物品進行攻擊和破壞。
遺尿或遺糞:對于已經學會自主大小便的兒童,出現(xiàn)頻繁的尿或拉在褲子里的情形。
夢魘或夜驚:夢魘是指噩夢中驚醒,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而夜驚是指睡眠中突然驚醒、驚慌失措,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醒后不能回憶。
其他:如拔毛發(fā),或多動,或某些眨眼、擠眉弄眼、搖頭、伸脖等抽動癥狀。
三、學齡前期兒童心理問題的應對
鑒于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征及當前具體情況,本著防患于未然的原則,家長可以從諸多方面給孩子以安全感,讓其順利度過這段特殊時期。但當孩子出現(xiàn)某種行為心理問題時父母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處理原則:
1.要認識到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是正常反應,是成長過程中階段性的表現(xiàn),父母不必過于緊張擔心,更不能因此互相埋怨指責,相互推諉責任。要以發(fā)展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表現(xiàn)。避免過分緊張、過于焦慮、過度關注,做到心理有底。
2.要認識到孩子的反應并非直接針對疫情等外部應激事件,而是由家庭氛圍、夫妻關系等引起。所以,父母要在嚴格遵守防疫專家“蝸居在家”的前提下,著力改善夫妻關系、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尤其是充分利用極其難得的共處時間,排除外來所有干擾,用心經營家庭關系,改善家庭關系。
3.針對孩子短期出現(xiàn)的恐懼情緒和非適應性行為,宜少批評指責和呵斥,更不能利用孩子的恐懼使他順從。針對恐懼情緒,可以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也曾經害怕過某些東西,但通過什么樣的努力或嘗試后就不再害怕它們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某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他也不是唯一害怕這些事物的人,害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懼的心理便會得到克服。對孩子出現(xiàn)的非適應行為,不做過度關注,避免不當強化,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輕松的游戲氛圍。“蝸居在家”的日子,通過角色扮演類的親子游戲,引導其去思考,促進其模仿和內化。
4.建議定期召開家庭會議,通過這種方式,給父母一個傾聽孩子內心呼聲的契機,要用心傾聽孩子在說什么?怎么說?背后表達了什么樣的心理需求,并嘗試真正理解他們的舉動和言行。
5.對孩子提出的疫情、死亡相關問題,做解釋時務必耐心,保持和孩子的眼神接觸,盡量用適合其身心發(fā)展水平的語言和其交流,切勿敷衍。只有當感到父母承認他們的害怕情緒是客觀存在的時候,孩子才會相信父母的解釋。
6.針對學齡前兒童,建議多多軀體接觸,如擁抱、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