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耳鼻喉科 > 常見疾病 > 中耳炎 > 分泌中耳炎或致耳聾 分泌性中耳炎應該怎么治療

分泌中耳炎或致耳聾 分泌性中耳炎應該怎么治療

2015-05-18 來源:健客網(wǎng)社區(qū)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中耳積液的性質(zhì)可為漿液性漏出液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本病可分為急、慢性兩類,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及時與恰當?shù)刂委?,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復發(fā)作,遷延轉(zhuǎn)化而來。

  分泌性中耳炎以冬春季多見。小兒及成人均可發(fā)病,在小兒為常見的致聾原因之一。

  目前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有:

  (1)咽鼓管咽口受壓阻塞,如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時間過長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響咽鼓管咽口的開放。

 ?。?)頭頸部放射治療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腫脹,以及局部靜脈及淋巴回流障礙,致使管腔狹窄,亦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

  (3)支配小兒咽鼓管開閉的肌肉如腭帆張肌收縮無力,影響了咽鼓管的開放功能;加之小兒咽鼓管的軟骨彈性差,當鼓室處于負壓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易發(fā)生塌陷。此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常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認為本病可能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guān)。

 ?。?)變態(tài)反應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腫,導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負壓,引起滲出或分泌機能亢進。

  (6)急性中耳炎時抗生素使用不當,如劑量不足,療程不夠,或細菌對藥物有抗藥性等,使炎癥遷延不愈。此外,單純依賴抗生素而忽視了鼓膜切開亦為產(chǎn)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主要為改善中耳通氣,清除中耳積液及病因治療。

  (1)改善中耳通氣:首先,宜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暢??捎?%麻黃素滴鼻,或用1%麻黃素與0.5%可的松噴霧至鼻咽部,每日3~4次;亦可在急性上呼吸道炎癥控制后采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吹張法或?qū)Ч艽祻埛ㄟM行咽鼓管吹張;或經(jīng)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噴入強的松龍等類固醇激素藥液,以減輕局部水腫。

 ?。?)清除中耳積液:

  ①穿刺抽液:一般用7號長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后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針抽吸積液;或于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

 ?、诠哪で虚_術(shù):若積液粘稠,抽液無效者可做鼓膜切開術(shù)。鼓膜切開后,吸盡鼓室內(nèi)積液;積液粘稠者,可用透明質(zhì)酸酶1000單位溶于1ml生理鹽水中注入鼓室。

  ③鼓室置管術(shù):如經(jīng)抽液或注入酶制劑、激素等無效,可做鼓膜置管術(shù),經(jīng)鼓膜留置通氣管,但2歲以下兒童慎用。此外,紅外線及短波透熱治療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環(huán),促進積液吸收。

 ?。?)祛除病因:應積極治療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別是腺樣體肥大者,可切除腺樣體。在急性期,可選擇紅霉素0.25g,每日3次,口服;氨芐青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以控制感染。加入地塞米松或強的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療效果更好。

  中醫(y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屬“風聾”、“耳脹耳閉”、“耳脹痛”、“耳痹”的范疇。其病機多為風邪侵襲,經(jīng)氣痞塞,或痰濕濁邪,上聚耳竅或邪毒滯留,氣血瘀阻。其辨證施治的要點是:

  (1)風邪滯竅:感冒之后自覺耳內(nèi)脹悶或微痛,耳鳴及聽力減退,自聲增強,鼓膜內(nèi)陷,色紅腫脹或見液平面。伴發(fā)熱惡風,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風散邪,行氣宣痞。方用銀翹散合通氣散:金銀花20g,連翹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葉10g,荊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蘆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蒼耳子各10g;耳脹閉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內(nèi)有積液者,可加木通、澤瀉各10g。若為風寒雍遏肺經(jīng),全身惡寒重,發(fā)熱輕,鼻塞,流清涕,耳內(nèi)悶脹,聽力下降;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治宜宣肺散寒通竅。方用三拗湯合蒼耳子散加減:麻黃10g,杏仁10g,蒼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薄荷1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3g;水煎內(nèi)服。

 ?。?)痰濕聚耳:耳內(nèi)脹悶閉塞感較重,聽力下降,自聲增強,搖頭時耳內(nèi)有水響聲。檢查見鼓膜有弧形水平線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頭重頭暈,倦怠乏力,口淡腹?jié)M;舌淡苔膩,脈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濕通竅。方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加減:黃芪30g,黨參15g,白術(shù)10g,柴胡10g,當歸10g,陳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澤瀉15g,石菖蒲10g,車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內(nèi)服。

  (3)氣血瘀絡:耳內(nèi)有閉塞感,聽力減退,耳鳴漸起,日久不愈。鼓膜內(nèi)陷明顯,或有增厚,鈣質(zhì)沉著,粘連萎縮;舌質(zhì)暗紅,脈澀。治宜活血通絡,聰耳開竅。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當歸12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全蝎12g,地龍12g,黃精15g,葛根15g,絲瓜絡15g,路路通15g。若兼有頭暈,腰膝酸軟,為腎精虛弱,可加用六味地黃丸或耳聾左慈丸,內(nèi)服。

(實習編輯:李金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