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可大可小,可能由中耳炎、耳硬化癥、噪音損傷等耳病引發(fā),也可能是鼻咽癌、心血管病、聽神經瘤等某些嚴重疾病的先兆癥狀。耳鳴可以被稱作是其他部位病變的“警報器”。
若耳鳴為高頻性蟬鳴或刺耳的尖聲,可能是因藥物中毒、噪聲外傷、美尼爾氏病等導致;或者聽神經和聽覺中樞遭受外傷,發(fā)生炎癥、中毒、缺血、腫瘤等;顱內病變影響到聽神經或聽覺中樞時也會出現此類耳鳴。
若耳部出現低頻的嗡嗡聲,并有悶脹感和堵塞感,聽力減退,但聽自己說話反而覺得響亮,要高度警惕鼻咽癌的可能,特別是經常吸煙的男性。
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耳鳴,如高血壓、低血壓、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以及精神緊張、焦慮等引起的內分泌失調等。平時休息不好,失眠后也會有耳鳴出現,但此類耳鳴只需多休息就可緩解,無需特殊治療。
耳朵與心、腎、肝、脾、肺有直接關系,與心腦血管、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都息息相關。要治好耳鳴,首先需要考慮治好原發(fā)性病變。耳鳴本身并無特效藥物和手術療法,一些患者發(fā)現耳鳴可在音樂環(huán)境下被掩蔽,甚至可以在收音機音樂的陪伴下入眠,深受困擾的人可以一試。
不管是否已經出現問題,聽力保護都應該受到重視。少挖耳,注意日常衛(wèi)生;隨時關注耳朵和聽力,及時治療耳疾耳病,如耳道膿腫、中耳炎、突發(fā)性耳聾等;平常多鍛煉身體,增強自身抵抗力,遠離噪音,嚴防巨大音響,避免壓力等都對保護聽力有好處。
(實習編輯:譚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