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病毒感染
(一)發(fā)病原因
微小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DNA病毒,早已知道微小病毒可在小的哺乳動物中引起疾病,僅于近20年才認識其中一些病毒可感染人類而致病。1975年Cossart首先在供血員血中發(fā)現(xiàn)了直徑為20~25nm的圓形病毒顆粒,經形態(tài)、生化、遺傳學特點分析屬于微小病毒,命名為人類微小病毒B19。不久在2名發(fā)熱士兵血中找到這種病毒,開始明確本病毒對人的致病性。本病毒具有裸露的核殼,內含單股DNA,其大小為5.45kb,有自主復制能力。1981年從患鐮狀細胞貧血出現(xiàn)再障危象的患兒血中檢出了B19抗原,其后幾年先后從加拿大、日本、英國、瑞典及美國等地的再障危象、傳染性紅斑、紫癜等患者血中檢出B19抗原,初步認為B19與這些疾病有關。1985年Anderson等報道用B19對7名志愿者進行了感染試驗的結果,進一步肯定HPV B19為引起這幾種病的病原。此病毒尚無組織培養(yǎng),僅可在人骨髓細胞中生長復制。耐熱,60℃ 12h不能滅活,對甲醛敏感。
(二)發(fā)病機制
Anderson對志愿者進行了實驗,7名志愿者鼻腔接種B19病毒后6~7天,原血中無抗體的5名受試者血中測到了HPV-B19 DNA,第8~9天病毒量達高峰,可測到1011基因組拷貝/ml,其中3例的鼻、咽漱液中也檢出了病毒DNA。在第2周時出現(xiàn)了IgM抗體,第2周末及第3周初出現(xiàn)了IgG抗體。病毒血癥持續(xù)1周左右,此時受試者出現(xiàn)發(fā)熱、全身不適,2~3天后出現(xiàn)皮疹,繼之關節(jié)痛。同時血紅蛋白下降,每天可減少13~18g/L,網狀紅細胞計數(shù)明顯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有輕度下降,血象變化1周后即可恢復。原來血中已有抗B19 IgG抗體的2名受試者,既無癥狀,血中亦未檢出B19 DNA。病毒血癥期患者的血清在體外有抑制紅細胞集落形成作用。將血清加熱56℃ 30min不能滅活這種作用。對再障危象患者進行骨髓檢查,發(fā)現(xiàn)紅細胞系顯著減少,其他細胞系無大變化。故認為本病毒主要侵犯骨髓造血系統(tǒng)中的紅細胞系,原始階段的成紅細胞,可能為主要的靶細胞。紅細胞上的糖苷酯(glucoside)為病毒受體,病毒感染后可使紅細胞裂解。因而導致紅細胞減少。這種對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持續(xù)1周。對造血功能正常者可有輕度影響,而對紅細胞壽命縮短的溶血性貧血患者有引起再障危象的可能。除此而外,病毒可侵犯全身各種臟器和組織,已從死于B19嚴重感染者的心、腦、肝、腎、肺、脾等組織中檢出了B19 DNA;電鏡看到了心肌炎死者心肌中有結晶狀排列的病毒;從皮疹處取材檢查發(fā)現(xiàn)血管內皮細胞、汗腺及導管上皮細胞中均有病毒存在,故病毒可能具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另外B19病毒感染可引起細胞因子如干擾素γ等的產生,IgM和IgG特異性抗體的出現(xiàn),可引起免疫介導的病理變化,關節(jié)病即可能為免疫復合物引起。許多研究已證明B19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呈慢性病和(或)長期攜帶病毒,免疫功能低下為主要原因,而免疫功能正常者亦有長期帶毒者,其原因尚不清楚。有人從健康供骨髓者的骨髓中檢出B19 DNA,故有可能骨髓為B19病毒長期存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