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馬型腦炎
(一)發(fā)病原因
東方馬型腦炎屬蟲媒病毒A組。其代表株為Ten Broeck株。在電鏡下病毒顆粒為球形RNA病毒,有囊膜,直徑為40~60nm,對乙醚、甲醛紫外線、脫氧膽酸鈉敏感。對胰酶不敏感。能凝集1天齡雛雞和成年鵝紅細胞。60℃加熱10min即可滅活,-70℃可長期保存。病毒在pH5.1~5.7不穩(wěn)。本病毒在雞胚、地鼠腎、豚鼠腎、猴腎、鴨腎等組結培養(yǎng)下良好繁殖。對實驗動物如小白鼠、豚鼠、雞有較強的侵襲力和毒力。腦內接種和皮下接種可使許多鳥類和嚙齒類動物發(fā)病。一些鳥類、嚙齒動物、家畜、家禽均可感染。
另在中美洲和南美一些地區(qū)還有一種東方馬型腦炎病毒變異株,其抗原性與Ten Broeck株有明顯差異。該株可在馬群中引起急性神經性疾病,而很少引起人類發(fā)病。
(二)發(fā)病機制
被受感染節(jié)肢動物叮咬之后,病毒在局部組織及局部淋巴結復制。病毒血癥的發(fā)生與持續(xù)取決于神經系統外局部組織內病毒復制的階段,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清除病毒的速度以及特異性抗體的出現,故而出現臨床表現較大差異。
肉眼所見大腦充血水種,并有廣泛的神經細胞變性,腦組織多處有出血灶。顯微鏡檢查見神經細胞變性壞死、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浸潤,形成“血管周圍套”。有的膠質細胞增生和多形核白細胞堆積形成結節(jié)。病灶主要見于大腦基底節(jié),腦干灰質和白質,也可侵犯小腦和脊髓。